其實筆者當日來到花蓮,到城隍廟其實是附屬行程,主要是去學校辦事情,利用空暇順便一遊哩!不過事情沒想像順利,辦妥都已經快下午兩點哩!筆者匆匆從學校騎回市區,說實在的花蓮城隍廟位於舊市區中,廟前的馬路不甚寬敞,與重新翻修過的城隍廟不能相比,而附近街道仍充斥日式平房,說明這是一舊聚落!
花蓮城隍廟沿革(請注意第四段"護國城隍爺",全國有此稱呼只有基花地區)
當日廟中正舉辦小型祭祀活動,廟方人員正努力折金紙,與廟方人員打探聚樂社與暨集堂等北管軒社現況,果然答案與筆者想的一樣,兩者皆已散館,據廟方人員表示,民國七十年代末期,兩團於慶典活動就需向宜蘭等地福祿及西皮派調度人手,而城隍廟於八十五年翻修後,原設於左右廂房的兩團撤出,仍存的社員將傢俬轉讓與它社,故除神將外,傢俬全不存。且廟方表示目前縣內除廟旁的國樂社有練北管外,全縣應已無北管團存在了!目前廟方慶典活動都已無請北管!
聖玄國樂社招牌
其實筆者的手邊資料顯示花蓮聚樂社創立年代與城隍廟可以說是同時存在,但也有人納悶,為何基隆聚樂社會跑到花蓮?而非宜蘭的福蘭社或總蘭社?筆者歸納出可能原因:
第一、日據時期,從花蓮到基隆比花蓮到宜蘭為近!在當時基隆有定期客輪往來花蓮及基隆兩地,而當時蘇花公路無定期客運(客運等光復後)。
第二、聚樂社第一組成員早期除崁仔頂漁販外,有不少碼頭工人及職員,可能因此而有所接觸。
而暨集堂的歷史又晚於聚樂社,約民國十餘年成立,恰是北管最輝煌時期,而花蓮聚樂社可能又傳給曾為最南方的吉野(現在的南華)聚樂社,不過現在這三團,除了城隍廟的神將及南華聚樂社的曲譜外,及花蓮聚樂社北上台北給各軒社的贈匾及繡旗外,餘無留存!
相關資料引用: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CID=41797&OID=3254178
(台視於民國59年拍攝花蓮暨集堂慶祝創立43週年於城隍廟前排場)
花蓮城隍廟文判(神將風格與基隆城隍廟武英殿公廳馮李神將相似)
武判
牛馬將軍
謝范將軍
軒社名:花蓮聚樂社(花蓮地區業餘藝宣隊第二中隊)
流派:福路,應為基隆聚樂社第一組直屬子社
成立年代:應與城隍廟同時
館舍:曾設於花蓮城隍廟廂房
目前狀況:散館(以民國八十五年城隍廟改建算起)
軒社名:吉野(南華)聚樂社
流派:福路,應為花蓮聚樂社子社,基隆聚樂社第一組孫社
成立年代:晚於花蓮聚樂社,切確年份不詳
館舍:僅知位南華(漢人社區),實際地點未知
目前狀況:散館(可能是五十年代)
軒社名:花蓮暨集堂(花蓮地區業餘藝宣隊第一中隊)
流派:西皮,(不清楚為宜蘭暨集堂何組傳入)
成立年代:民國十六年
館舍:曾設於花蓮城隍廟廂房
目前狀況:散館(以民國八十五年城隍廟改建算起)
宜蘭暨集堂簡介:
為宜蘭市三大軒社之一,分別為總蘭社 暨集堂及敬樂軒,為城隍廟駕前軒社,其演伸團體相當多,包括城隍大太子會及縣境內各分堂,當地人以城隍廟該堂為總堂,俗稱"暨集堂第一組".(總蘭社亦以城隍廟該社為總社也稱總蘭社第一組,宜蘭當地軒社分組與基隆不同,係由同軒社逕行分組,例:城隍廟總蘭社為第一組,二結總蘭社為第二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