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之前的日據時期”基隆音樂團”各組調查中,就曾聽過老一輩藝人說過西皮派底下曾有業餘正音(京)班,事實上在1926年12.1「日日新報報導」,不但證實筆者觀點,也間接補起基隆音樂團中失落的分組名單!
按報導中說,基隆藝妓會於28日在高砂公園(高砂公園約現北起肯德基南沿至西定河,西到現公園頂一帶,日據末期就已有無家可住的難民佔住,光復初期來台不具軍眷身份之新住民亦在此佔住,該公園名存實亡,民國五十年代初正式取消該公園名稱),舉行九天祖師祭(不是拜九天,是指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結壇演戲,28當日先由藝妓上台彈唱,由於當時文藝風氣以會唱京調或北管為殊榮,而台灣的正音班大都以奉祀田都元帥為主(非翼 宿星 君),可能在此機緣中,該軒社受邀首次上台演出一晚,由於表演有板有眼不輸職業京班,據報載不下四五千人觀賞(當日劇目不詳),而徐亞湘 小姐於”台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一書中,也曾提及該軒社為”基隆音樂團第十七組”(註一),雖然沒有進一步資料說明該軒社地點,而光復後由音樂團改組的藝宣大隊也無該軒社資料,僅知該軒社名應為**堂(註)。但證實基隆地區的子弟班除北管外,尚有歌仔班(註二)和正音班子弟存在!
註一:現稱聚樂社第一組或得意堂十組,在日據時期稱”基隆音樂團第一組 聚樂社”或”基隆音樂團第十組得意堂",由於同派軒社名稱大都大同小異,故基隆北管子弟稱對方軒社都是稱第*組或地名如田寮港、社寮,很少直接稱對方軒社名。
註二:基隆的歌仔班成立甚早者也有參加分組,但大抵是北(管)底,沒有南(管)底!
資料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徐亞湘 小姐”台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本研究之合理引用做為學術方面探討,不做於其它用途)
註三: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筆者曾在廟口見得意堂大公於農曆8/23田都元帥誕辰當日聘請俱有正音底的歌仔戲班演出外江戲"保皇嫂"(過五關),內容雖簡略,但口白與唱腔和服裝與京劇無異,顯示基隆西皮派亦認同外江(正音)為西皮派支裔.
註四:最早的京班的記錄是由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引入之福州班,後一般以福州班或上海班皆稱南派京班,此時台人稱為"外江班","京班","正音班"
軒社名:**堂十七組(基隆音樂團第十七組)
流派:正音(廣義北管)
創立及地點資料不詳,日據後期可能就已散館。
覺修宮二樓軒社牌位可能有該社名稱!